JVM面试真题

月伴飞鱼 2024-08-24 22:17:54
面试题相关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击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Java主要是解释执行还是编译执行?请说明理由

Java既是解释执行的,也是编译执行的,它采用了一种折中的方式。

首先,Java源代码(.java文件)会被Java编译器编译成字节码文件(.class文件)。

  • 这个过程是编译过程。

然后,当我们运行Java程序时,Java虚拟机(JVM)会通过类加载器(ClassLoader)加载这个字节码文件。

  • 加载后,Java虚拟机内置的解释器会解释执行这个字节码。

但是,为了提高执行效率,Java虚拟机还会使用即时编译器(JIT,Just-In-Time Compiler

  • 把经常执行的字节码片段(热点代码)编译成与特定硬件平台相关的机器码来执行,这个过程叫做即时编译

所以,我们可以说Java既是解释执行的,也是编译执行的。

JIT(即时编译)是什么?

JIT是Just-In-Time的缩写,翻译为即时编译器。

  • 它是一种用于提升程序运行速度的编译方式
  • 广泛应用于Java虚拟机(JVM)以及一些JavaScript引擎中。

在Java中,源代码首先被编译成字节码,字节码在运行时可以被JVM解释执行

  • 这种方式可以保证Java程序的跨平台性。

但是每次运行时都解释字节码,效率相对较低。为了提高执行速度,JVM采用了JIT技术。

JIT编译器会在运行时将字节码编译成特定硬件平台的机器码,这样可以直接由CPU执行,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

  • 并且,JIT编译器通常会采用一些优化策略
    • 例如内联(inlining),循环展开(loop unrolling)等,以进一步提高执行速度。

另外,JIT编译器并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字节码都编译成机器码,而是采用一种称为热点探测的技术

  • 只编译那些被频繁执行的代码(即热点代码)。

这样可以使编译工作集中在对程序性能影响最大的部分,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执行效率。

什么是指令重排序?

指令重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优化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处理器的性能。

在执行程序时,处理器可能会改变指令的执行顺序,这就是所谓的指令重排序。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以下三条指令:

  • A:读取数据X

  • B:执行某种运算

  • C:写入数据Y

在原始的顺序中,这三条指令是按照A->B->C的顺序执行的。

但是如果B指令的运算并不依赖于A指令读取的数据,那么处理器就可以先执行B指令,再执行A指令

  • 也就是说重排序后的执行顺序是B->A->C

这种重排序可以有效地利用处理器资源,避免处理器在等待某些操作(例如内存读取)完成时处于闲置状态

  • 从而提高处理器的运行效率。

然而,指令重排序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例如,在多线程环境中,如果两个线程都在访问和修改同一块内存,那么指令重排序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 因此,为了保证正确性,我们需要使用一些同步机制(例如Java中的volatile关键字)来防止指令重排序。

指令重排序有哪些类型?解释一下过程?

指令重排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编译器优化的重排序:

编译器在不改变单线程程序语义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安排语句的执行顺序。

指令级并行的重排序:

  • 现代多核处理器采用了指令级并行技术(Instruction-Level Parallelism,简称ILP)来提升性能
  • 处理器会对输入的指令进行动态重排序,然后把多条指令并行(或者说同时)输出执行。

内存系统的重排序:

  • 由于处理器使用缓存和读/写缓冲区,这使得加载和存储操作看上去可能是在乱序执行。

指令重排序的过程大致如下:

  • 首先,源代码在编译的过程中,编译器可能会进行优化,改变程序中语句的执行顺序。

  • 然后,编译后的代码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处理器采用了指令级并行技术

    • 那么处理器可能会对指令进行动态重排序,同时执行多条指令。

最后,由于处理器使用了缓存和读/写缓冲区,实际的内存读/写操作的顺序可能会与原始的程序顺序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指令重排序可以提高处理器的执行效率

  • 但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没有适当的同步措施,可能会导致程序行为的不确定性。
  • 因此,Java内存模型规定了一些happens-before规则,用来约束指令的重排序
    • 以保证多线程环境下的程序正确性。

如何阻止指令重排序?给出方法

在多线程环境中,指令重排序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

  •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一些同步机制来避免指令重排序。

在Java中,volatile关键字可以用来防止指令重排序。

当一个变量被声明为volatile时,Java内存模型将确保所有对该变量的读/写操作都不会被重排序。

  • 这是因为volatile关键字为变量的读/写操作添加了内存屏障,这些内存屏障可以防止指令重排序。

Synchronized关键字如何防止指令重排序?其实现机制是什么?

synchronized 可以保证有序性,但是无法防止指令重排

  • 如果要防止指令重排,得使用 volatile 关键字。

volatile关键字能防止指令重排序吗?如何实现?

volatile关键字可以防止指令重排序。

在Java内存模型中,volatile是一种特殊的变量,对它的读写操作具有特殊的内存语义。

  • 具体来说,对volatile变量的写操作,会在写操作后加入一个写屏障(write barrier
    • 强制将这个写操作刷新到主内存中
  • 对volatile变量的读操作,会在读操作前加入一个读屏障(read barrier),强制从主内存中读取最新的值。

这种内存语义保证了volatile变量的可见性,也就是说

  • 当一个线程写入一个volatile变量的值后,其他线程能立即看到这个新写入的值。

此外,Java内存模型还规定,对一个volatile变量的写操作

  • 会在后续的任何操作之前完成(也就是说,后续的操作不能被重排序到这个写操作之前)

对一个volatile变量的读操作,会在前面的任何操作之后完成

  • 也就是说,前面的操作不能被重排序到这个读操作之后。

这就是volatile变量防止指令重排序的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volatile关键字可以用来构建线程之间的通信机制

  • 例如,可以用volatile变量来做一个简单的标记,来通知其他线程某个事件已经发生。

解释一下Young GC?

Young GC,也称为Minor GC,是Java中垃圾收集器的一种

  • 主要负责清理Java堆内存中的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

在Java的内存模型中,堆内存被分为年轻代和老年代(Old Generation)。

年轻代又被分为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

  • 大部分新创建的对象都会被分配到Eden区,当Eden区满了之后,就会触发Young GC。

Young GC的工作流程如下:

  • 首先,垃圾收集器会标记出所有Eden区中无用(即不再被引用)的对象。

  • 然后,垃圾收集器会清理掉这些无用的对象,同时将还在使用的对象移动到Survivor区。

  • 如果Survivor区也满了,那么还在使用的对象会被移动到老年代。

Young GC的特点是运行速度快,因为它只处理堆内存中的一小部分(即年轻代)。

但是,如果应用程序创建对象的速度非常快,或者长时间保持大量的短生命周期对象

  • 那么可能会频繁触发Young GC,从而影响程序的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Young GC只能清理年轻代中的无用对象,对于老年代中的无用对象

  • 需要使用其他类型的垃圾收集器(如Full GC)来清理。

解释-下Minor GC?

Minor GC,也被称为小型垃圾收集

  • 主要是针对Java堆内存中的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进行的垃圾收集。

在Java的内存模型中,堆内存被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

  • 新生代又被分为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Survivor FromSurvivor To)。
  • 新创建的对象首先被分配在Eden区,当Eden区满时,就会触发Minor GC

在Minor GC过程中,垃圾收集器会检查新生代中的对象

  • 清理无用的对象(即没有被其他对象引用的对象),并将仍然存活的对象移动到Survivor区。

  • 如果Survivor区也满了,还存活的对象会被移动到老年代。

    • 这种过程是为了解决新生代空间不足的问题。

Minor GC的主要优点是效率高,因为新生代通常只占据堆空间的一小部分,并且新生代中的大多数对象都是朝生夕死

  • 所以Minor GC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但是,频繁的Minor GC也可能导致系统负载增加。

在实际应用中,理解Minor GC对于Java性能调优是非常重要的

  • 因为通过调整新生代的大小或者选择不同的垃圾收集器
  • 可以影响Minor GC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从而优化应用的性能。

哪些条件会引发Minor GC的发生?

Minor GC,也被称为小型垃圾收集

  • 主要是针对Java堆内存中的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进行的垃圾收集。

在Java的内存模型中,堆内存被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

  • 新生代又被分为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Survivor FromSurvivor To)。
    • 新创建的对象首先被分配在Eden区。

当Eden区满时,就会触发Minor GC

Minor GC过程中,垃圾收集器会检查新生代中的对象,清理无用的对象(即没有被其他对象引用的对象)

  • 并将仍然存活的对象移动到Survivor区。
  • 如果Survivor区也满了,还存活的对象会被移动到老年代。
    • 这种过程是为了解决新生代空间不足的问题。

因此,简单来说,当新生代(特别是Eden区)的空间不足以容纳新创建的对象时,就会触发Minor GC

解释-下Full GC?

Full GC,也被称为Major GC,是Java中垃圾收集器的一种

  • 主要负责清理整个Java堆内存,包括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和老年代(Old Generation)。

在Java的内存模型中,堆内存被分为年轻代和老年代。

  • 年轻代主要用于存放新创建的对象,老年代主要用于存放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
    • 当年轻代和老年代的空间都不足时,就会触发Full GC

Full GC的工作流程如下:

  • 首先,垃圾收集器会暂停应用程序的运行

    • 这个过程被称为Stop-The-World
  • 然后,垃圾收集器会标记出所有堆内存中无用(即不再被引用)的对象。

  • 最后,垃圾收集器会清理掉这些无用的对象,从而回收内存空间。

Full GC的特点是能够清理整个堆内存中的无用对象,但是运行速度较慢,因为它需要处理整个堆内存。

  • 此外,Full GC会暂停应用程序的运行,如果Full GC发生的频率过高,那么可能会严重影响程序的性能。

为了避免频繁触发Full GC,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堆内存的大小

  • 或者优化程序的内存使用情况(例如,避免创建大量短生命周期的对象)来降低Full GC的频率。

在什么样的场景下,JVM会执行Ful GC?

Full GC,也被称为全局垃圾收集,主要是对Java堆内存中的新生代和老年代进行的垃圾收集。

  • Full GC通常会比Minor GC花费更多的时间,因为它需要检查整个堆空间。

以下是一些可能触发Full GC的情况:

老年代空间不足:

  • 如果新生代中存活的对象空间大于老年代的连续空闲空间
  • 或者Minor GC后老年代的空间利用率超过了某个阈值,就会触发Full GC

永久代(PermGen)或元空间(Metaspace)空间不足:

  • 如果要加载新的类,但是PermGen或Metaspace的空间不足,就会触发Full GC。
  • 这种情况在Java 8之前更为常见,因为Java 8已经移除了永久代
    • 使用元空间来存储类的元数据,并且元空间的大小默认只受限于系统内存。

手动触发:

  • 如果调用了System.gc()方法,或者使用了一些工具来请求垃圾收集,也会触发Full GC。

使用了某些JVM参数:

  • 例如,如果使用了-XX:+UseSerialGC参数,每次Minor GC后都会进行Full GC。

尽管Full GC可以清理整个堆空间,但是由于它的开销较大

  •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会尽量避免Full GC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内存设置和垃圾收集器选择,可以降低Full GC的频率,从而提高应用的性能。

JVM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

JVM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

引用计数法:

  • 这是一种简单的垃圾收集算法。
  • 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引用计数器,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时,计数器就加1
  • 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就减1。当计数器为0时,就表示该对象不可能再被使用,因此可以被回收。
  • 然而,引用计数法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无法处理循环引用的情况。
  • 例如,对象A和对象B互相引用,但是没有其他地方引用它们,尽管它们已经无法被访问
    • 但是它们的引用计数器都不为0,因此无法被回收。
    • 由于这个原因,Java的垃圾收集器并没有采用引用计数法。

可达性分析算法:

  • 这是Java垃圾收集器采用的主要算法。
  • 在这种算法中,从一组称为GC Roots的对象(如类静态属性、常量、本地变量等)开始
  • 通过这些对象的引用,引用的引用,依次找出所有从GC Roots开始可达的对象
    • 未被找到的对象即为不再使用的,因此可以被回收。
    • 这种算法可以有效处理循环引用的问题,但是需要暂停应用程序的运行(Stop-The-World
    • 因此可能会影响应用程序的性能。

GC Roots是什么?请举例

GC Roots,或者说垃圾回收根,是垃圾收集器进行垃圾回收时的起始点。

在Java中,垃圾回收器通过跟踪GC Roots,找到所有从GC Roots开始的可达对象

  • 这些对象被认为是存活的,应该被保留。

无法从 GC Roots 达到的对象则认为是死亡的,可能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在 Java 中,可以作为 GC Roots 的对象包括以下几种:

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 也就是说,当前线程中的局部变量和输入参数。

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 也就是说,所有的静态变量。

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 也就是说,所有被 final 修饰的常量。

本地方法栈中 JNI(即一般说的 Native 方法)引用的对象。

举个例子,假设你有一个类A,类A有一个静态变量B,B引用了一个对象C。

在垃圾回收时,类A就是一个GC Roots,因为它是一个包含静态变量的类。

  • 垃圾回收器会从类A开始,找到B,然后找到C,因此,C是从GC Roots可达的,不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列举常用的垃圾收集器,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Serial收集器

  • 它是最基本的收集器,对于单核CPU或小容量内存的机器来说,Serial收集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它在进行垃圾收集时,会暂停所有的用户线程,直到垃圾收集结束。
  • 因此,它也被称为Stop-The-World收集器。
    • Serial收集器主要应用在客户端应用或轻负载的服务器上。

Parallel(并行)收集器

  • 它是一种多线程的垃圾收集器,主要设计用来在多核CPU的环境下提高垃圾收集的效率
    • 但是在进行垃圾收集时,也会暂停所有的用户线程。
  • Parallel收集器主要应用在多核或多CPU的服务器环境中。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

  • 它是一种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
  • CMS收集器采用了标记-清除算法,并且大部分工作都在用户线程运行的同时进行。
  • 它主要应用在对响应时间要求严格的应用中,比如网页服务器、交互式应用等。

G1(Garbage-First)收集器

  • 它是一种面向服务器的垃圾收集器,主要应用在多核CPU和大内存的服务器环境中。
  • G1收集器通过划分多个小区域来避免全局的Stop-The-World,并且可以预测垃圾收集的停顿时间
    • 从而达到一个稳定的响应时间。

列举常用的JVM问题定位工具,并简要说明其用途

Java提供了一些强大的工具来帮助开发者定位和解决JVM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JVM问题定位工具:

JConsole

  • 这是Java自带的一个图形化监控工具,可以提供关于堆内存使用、线程使用、类加载等多方面的信息。

VisualVM

  • 这个工具集成了多个JDK命令行工具,可以对运行在JVM上的Java应用进行故障排查和性能分析。

JProfiler

  • 这是一个商业性能分析工具,可以分析CPU使用、内存泄漏、线程死锁等问题。

JStack

  • 这是一个命令行工具,可以打印出给定Java进程ID或core file的Java堆栈信息,常用于定位线程问题。

JMap

  • 这个命令行工具可以打印出堆内存的详细信息,包括Java堆和永久代的内存映射。

JHat

  • 这个工具可以分析heap dump文件,并提供一个HTTP/HTML服务器,通过网页浏览器查看分析结果。

MAT (Memory Analyzer Tool):

  • 这是一个强大的内存分析工具,可以用于分析heap dump文件,帮助找出内存泄漏和高内存消耗的原因。

列举常用的JVM性能调优命令,并简要说明其用途

jps: 用于显示所有JVM 虚拟机进程

jstack: 用于查看JVM 虚拟机当前时刻的线程快照

jinfo :用于实时查看和调整虚拟机运行参数

jmap: 用于生成 heap dump 文件

jhat: 用于与jmap 命令搭配使用,分析jmap 生成的 dump 文件

jstat:用于监视JVM 虚拟机运行时状态信息的命令

  • 它可以显示出虚拟机进程中的类装载、内存、垃圾收集、JIT编译等运行数据

定义内存泄漏?

内存泄漏是指程序在申请内存后,无法释放已申请的内存空间,即使程序可能已经不再需要这部分内存。

  •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用的内存会越来越少
    • 最终可能导致系统资源耗尽,从而影响程序或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Java等带有垃圾回收机制的语言中

  • 内存泄漏通常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对象持续引用了不再需要的对象
  • 导致这些不再需要的对象无法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全局的HashMap,我们不断地向其中添加数据,但是却忘记从中删除不再需要的数据。

  • 即使这些不再需要的数据已经没有被其他部分的程序引用,但是由于它们被HashMap引用
  • 所以垃圾回收器无法回收它们,这就造成了内存泄漏。

除此之外,内存泄漏还可能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 静态集合类:
    • 如Java的Vector,ArrayList等,如果集合对象被设置为静态,那么在整个应用程序生命周期内都不会被清理。
  • 监听器:
    • 没有被显式地移除的监听器,可能会引起内存泄漏。
  • 内部类和外部模块都持有实例:
    • 内部类如果持有外部实例的引用,可能会导致外部实例无法被正确回收。
  • 常量池的引用:
    • 常量池中的数据在整个JVM生命周期内存在,如果常量池中保存了大量的常量,也可能导致内存泄漏。

内存泄漏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内存泄漏通常发生在程序错误地持有了对不再需要的对象的引用

  • 导致垃圾收集器无法回收这些对象,使得这些对象持续占用内存。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内存泄漏的常见原因:

长期持有对象引用:

  • 如果一个对象的引用被长期持有,那么垃圾收集器就不能回收这个对象。
    • 例如,如果你将对象添加到集合中,但在不再需要这个对象时忘记从集合中移除它
      • 那么这个对象就会一直存在于内存中。

未关闭的资源:

  • 例如,如果你打开了一个数据库连接或文件流,但在使用完毕后忘记关闭它
    • 那么相关的资源就会被持续占用,直到程序结束。

循环引用:

  • 当两个或多个对象相互引用时,如果它们之间没有断开引用关系
    • 就会导致这些对象所占用的内存没有被释放。

什么是浮动垃圾?它是如何产生的?

浮动垃圾是指在进行垃圾收集过程中新生成的,但是在当前垃圾收集结束后无法被回收的对象。

其主要出现在并发垃圾收集过程中。

  •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并发垃圾收集器,它在进行垃圾收集的时候,并不会暂停应用线程。
  • 当垃圾收集器在标记阶段标记出所有的可达对象后,应用线程可能会继续运行并创建新的对象。
  • 如果这些新的对象在当前垃圾收集结束之前变得不可达,那么它们就会成为浮动垃圾
  • 因为它们没有被标记为可达,但是在当前的垃圾收集过程结束之前,垃圾收集器又无法开始新的垃圾收集来回收它们。

浮动垃圾并不会影响程序的正确性,但是它可能会暂时占用一些内存,直到下一次垃圾收集时才能被回收。

  • 因此,过多的浮动垃圾可能会影响程序的内存使用效率。

什么是三色标记法?请描述其回收流程

三色标记法是一种用于垃圾回收的算法,主要用于处理并发垃圾回收的问题。

在这个算法中,所有的对象都会被标记为三种颜色之一:

  • 白色、灰色和黑色。

白色:

  • 表示这些对象是垃圾对象,即没有被任何其他对象引用,或者没有被任何根对象直接或间接引用的对象。

灰色:

  • 表示这些对象是活动对象,即被根对象直接或间接引用,但是这些对象可能还引用了一些白色对象。

黑色:

  • 表示这些对象是活动对象,并且这些对象没有引用任何白色对象,或者说这些对象已经被扫描过了。

回收流程如下:

  • 初始阶段,所有对象都被标记为白色。

  • 标记阶段开始时,根对象被标记为灰色。

  • 然后,垃圾收集器选择一个灰色对象,扫描这个对象的所有引用。

    • 如果引用的对象是白色,那么这个对象会被标记为灰色。
    • 然后,原来的灰色对象被标记为黑色。
  • 重复第三步,直到没有灰色对象为止。

  • 最后,在清除阶段,所有的白色对象都被认为是垃圾对象,并被回收。

这个算法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可以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并发地进行垃圾回收,而不需要暂停整个程序。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如Java的CMS垃圾回收器,就使用了三色标记法。

解释GC的分代收集算法及其设计原则

GC(垃圾收集)分代算法基于这样一个观察:大多数对象很快就会变得不可达

  • 而剩下的一些对象往往会持续存在一段很长的时间。

  • 因此,GC分代算法将对象分为两类(有些实现可能会有更多的类别):

    • 年轻代和老年代。

年轻代中的对象是最近创建的。

当年轻代被填满时,就会触发一次年轻代垃圾收集(Minor GC)。

  • 这次收集会清理掉大部分对象,因为大多数对象生命周期都很短。
  • 这种收集通常很快就会完成。

如果对象在Minor GC后仍然存活,它们就会被移动到老年代。

  • 当老年代被填满时,会触发一次老年代垃圾收集(Major GCFull GC)。
  • 这种收集可能涉及到整个堆,所以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

解释GC的标记-整理算法及其优点

GC(垃圾收集)的标记整理算法是一种用于回收垃圾对象并释放内存空间的方法。

这个算法主要包含两个阶段:标记阶段和整理阶段。

标记阶段:

  • 在这个阶段,垃圾收集器会遍历所有的对象,对于还在使用的对象进行标记。
  • 在使用的定义可以是直接在使用,也可以是被其他在使用的对象引用。

整理阶段:

  • 在标记阶段之后,垃圾收集器会进行整理,移动所有被标记为在使用的对象,使他们在内存中连续分布。
  • 然后,它就可以一次性地回收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也就是垃圾对象,从而释放大片连续的内存空间。

标记整理算法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可以有效地处理内存碎片问题

  • 因为它会把所有在使用的对象整理到一起,释放出大片连续的内存空间。

不过,它的代价是需要移动对象,这会增加一定的开销。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标记-整理算法通常用于堆内存的垃圾回收

  • 特别是处理老年代(Old Generation)的垃圾回收。

解释GC的标记-清除算法及其缺点

标记-清除(Mark-Sweep)是最早的垃圾收集算法之一

其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标记阶段和清除阶段。

标记阶段

  •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遍历所有的可达对象。
  • 从一个固定的根对象(root)开始,递归地访问对象图。
  • 在访问到每一个可达对象时,都将其标记为可达。
    • 在Java中,根对象通常包括全局变量和当前执行方法的局部变量。

清除阶段

  • 在标记阶段完成后,清除阶段开始。
  • 在这个阶段,垃圾收集器会遍历堆内存,把未被标记(也就是不可达)的对象进行清除,回收其占用的内存。

标记-清除算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且不需要移动存活对象。

但是,它有两个显著的缺点:

效率问题

  • 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效率都不高。

空间问题

  • 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以后在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大对象时
    • 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从而提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因此,现代的垃圾收集器通常不单独使用标记-清除算法,而是结合其他算法一起使用

  • 如标记-整理算法或分代收集算法,以解决其带来的效率和空间问题。

解释GC的复制算法及其适用场景

复制算法是垃圾收集中的一种常见算法,它主要被用于新生代的垃圾回收。

  • 复制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内存分为两个相等的区域(或者不等也可以,如新生代中的Eden和Survivor区)
  • 每次只使用其中一个区域。
    • 当这个区域用完时,就把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一个区域,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区域清空。

具体来说,例如在Java的新生代中,内存被分为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分别记为S0和S1)。

大部分情况下,新创建的对象会被分配在Eden区。

当Eden区满时,就会触发一次Minor GC,GC会检查Eden区中的所有对象

  • 把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一个Survivor区(如S0),然后把Eden区完全清空。
  • 在下一次Minor GC时,会再次检查Eden区和S0区
    • 把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一个Survivor区(如S1),然后清空Eden区和S0区,以此类推。

复制算法的主要优点是:

  • 它可以快速地回收垃圾对象,因为只需要清空已使用过的区域就可以了
  • 而且,由于活着的对象会被复制到另一个区域,因此这个过程也自然地完成了内存的整理,避免了内存碎片的产生。

然而,复制算法也有一些缺点:

  • 首先,它需要两个区域来进行复制,这意味着在任何时候
    • 都有一半的内存空间是闲置的,这在内存紧张的情况下可能是一种浪费
  • 其次,如果有大量对象需要复制,那么复制过程可能会消耗一定的时间和CPU资源。

不过,对于新生代这样对象存活率较低的区域,复制算法通常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垃圾收集方式。

解释GC的可达性分析算法及其优势

GC可达性分析算法是垃圾收集器用来判断哪些对象:

  • 活的(即仍然可能被程序使用)和哪些对象是死的(即不再被程序使用)的一种算法。

这个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系列的称为GC Roots的对象作为起始点

从这些节点开始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Reference Chain)。

  • 当一个对象到GC Roots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时,则证明此对象是不可用的。

在Java语言中,可作为GC Roots的对象包括以下几种:

  • 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 比如方法中创建的对象引用。
  • 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 比如类中的静态变量。
  • 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 比如字符串常量池中的引用。
  • 本地方法栈中JNI(即一般说的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通过这种方式,GC可达性分析算法可以找出所有被程序还可能会使用的对象。

  • 在标记阶段完成后,未被标记的对象将被视为不可达,之后在清除阶段被回收。

解释GC的引用计数算法及其局限性

引用计数算法是一种非常直观、简单的垃圾收集算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

  • 对于一个对象,如果没有其他对象引用它,那么这个对象就是不再使用的
  • 因此就可以被当作垃圾收集掉。

具体来说,引用计数算法为每个对象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时,计数器值就加1

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值就减1。

  • 任何时候,只要对象的引用计数器为0,那么这个对象就是不再使用的,可以被回收。

引用计数算法的主要优点是:

  • 它的实现简单,而且垃圾对象可以在它成为垃圾的那一刻就被立即回收,这使得程序的内存使用更加及时和高效。

然而,引用计数算法也有一些重要的缺点:

无法处理循环引用

  • 如果两个对象互相引用,但没有其他对象引用它们,那么这两个对象实际上是垃圾
    • 但它们的引用计数都不为0,因此无法被回收。

计数器的维护开销大

  • 每次引用关系改变时,都需要更新计数器,这会消耗一定的计算资源。

无法进行有效的内存整理

  • 引用计数算法只是简单地回收垃圾对象,而不能像其他GC算法那样
  • 通过移动对象来整理内存,避免内存碎片的产生。

列举并解释常见的垃圾收集算法

垃圾收集(Garbage Collection,GC)是自动内存管理的重要部分

常用的垃圾回收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

  • 这是最基础的垃圾收集算法。
  • 它分为标记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然后清除被标记的对象。
  • 这种算法的主要缺点是清除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

复制(Copying)算法

  • 这种算法将可用内存分为两个相等的区域,每次只使用其中一个区域。
  • 垃圾收集时,会遍历当前使用区域中的所有对象,把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一个区域中,然后把当前使用区域整个清空。
    •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没有内存碎片,缺点是需要两倍内存空间。

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

  • 这种算法是标记-清除算法的改进版,增加了整理的过程。
  • 在标记和清除之后,会把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 这种算法避免了内存碎片,但移动对象的成本比较高。

分代(Generational)收集算法

  • 这种算法基于这样一个观察:大部分对象都是生命周期短的,少部分对象的生命周期长。
  • 所以,内存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新生代,一部分为老年代。
  • 新对象首先在新生代中分配,新生代满了之后进行一次垃圾收集。
    • 存活的对象会被复制到老年代中,老年代满了之后,再对老年代进行垃圾收集。

在ZGC和G1之间应如何做出选择?

ZGC和G1都是高级的垃圾收集器,为了满足大内存和低延迟的需求而设计。

但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延迟

  • 如果你的应用对延迟非常敏感,那么ZGC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ZGC的设计目标是将所有的GC停顿时间控制在10毫秒以内,而且这个时间不会随着堆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内存大小

  • 如果你的应用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或者你的系统有大量的可用内存,那么ZGC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ZGC可以处理多达4TB的堆内存。

CPU资源

  • ZGC为了实现低延迟和高吞吐量,会使用更多的CPU资源。
  • 如果你的系统CPU资源有限,那么G1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平台支持

  • 目前,ZGC只在Linux/x64平台上可用,并且需要启用JVM的实验性功能。
  • 如果你的环境不满足这些要求,那么你只能选择G1或其他垃圾收集器。

长期支持

  • G1从JDK 9开始已经成为默认的垃圾收集器,而ZGC仍然是一个实验性的特性。
  • 如果你需要长期的稳定性和支持,那么G1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G1垃圾收集器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G1(Garbage-First)垃圾收集器是一种面向服务器的垃圾收集器

它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

优点:

可预测的停顿时间:

  • 这是G1最主要的优点,也是它的设计目标之一。
  • G1收集器允许用户指定期望的停顿时间目标,G1会尽可能地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完成垃圾收集。

高吞吐量:

  • G1能充分利用多CPU、多核硬件的优势,提高垃圾收集的吞吐量。

避免内存碎片:

  • G1通过将堆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并优先回收垃圾最多的区域,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内存碎片。

大内存处理能力:

  • G1可以处理堆大小从几百MB到多达4TB的应用。

缺点:

CPU资源占用:

  • G1在进行并发阶段时,会占用一部分CPU资源
    • 对于CPU资源紧张的系统,这可能会对应用程序的性能产生影响。

需要更多的内存开销:

  • 由于G1将堆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
    • 这会导致相比其他垃圾收集器,G1需要更多的内存开销。

在某些情况下,G1可能无法达到预设的停顿时间目标。

例如,如果堆中的存活对象非常多,或者垃圾收集线程的数量设置得过少

  • 都可能使得G1无法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垃圾收集。

G1收集器如何划分堆内存?

G1收集器将整个堆划分成约 2048 个大小相同的独立 Region 区域

这些区域可以在逻辑上被划分为Eden区、Survivor区和Old区。

  • 与其他GC收集器不同的是,G1并不需要Eden区、Survivor区和Old区物理上连续存在
  • 而是可以分散在各个Region中。

每个Region都有一个用于垃圾回收的优先级,G1收集器会优先选择回收垃圾最多的Region

  • 这也是G1名字Garbage-First的由来。

G1收集器划分堆划分的好处是什么?

G1收集器重新划分了Java堆,主要是为了解决CMS收集器的一些问题,提高垃圾收集的效率

  • 以及更好地控制垃圾收集的停顿时间。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减少内存碎片

  • CMS收集器采用的是标记-清除算法,这样会导致大量的内存碎片。
  • 而G1通过将堆划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独立区域,可以更好地控制堆内存,避免出现大量内存碎片。

提高垃圾收集效率

  • G1收集器在后台维护了一个列表,记录了每个区域的垃圾对象的数量
  • 垃圾对象最多的区域会被优先回收,这样可以尽可能降低内存占用,提高效率。

控制垃圾收集的停顿时间

  • G1收集器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暂停时间,它可以让用户指定最大的垃圾收集停顿时间
  • 然后系统会尽力保证按照用户的预期进行操作。

描述G1垃圾收集的工作过程

初始标记(initial mark)

  • 标记了从GC Root开始直接关联可达的对象。
  • STW(Stop the World)执行。

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ing)

  • 和用户线程并发执行,从GC Root开始对堆中对象进行可达性分析,递归扫描整个堆里的对象图,找出要回收的对象

最终标记(Remark)

  • STW,标记再并发标记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筛选回收(Live Data Counting And Evacuation)

  • 制定回收计划,选择多个Region 构成回收集,把回收集中Region的存活对象复制到空的Region中
  • 再清理掉整个旧 Region的全部空间。需要STW。

比较CMS和G1垃圾收集器的异同点

区别一:使用的范围不一样

  • CMS收集器是老年代的收集器,可以配合新生代的Serial和ParNew收集器一起使用。

  • G1收集器收集范围是老年代和新生代。

    • 不需要结合其他收集器使用。

区别二:使用的算法不一样

  • CMS收集器是使用标记-清除算法进行的垃圾回收。

  • G1收集器使用的是标记-整理算法进行的垃圾回收。

区别三:CMS收集器和G1收集器的优劣性

  • CMS收集器以最小的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容易产生内存碎片。

  • G1收集器不会产生内存碎片。

区别四:垃圾回收的过程不一样

  • CMS收集器:初始标记→并发标记→重新标记→标记清楚

  • G1收集器:初始标记→并发标记→最终标记→筛选回收

描述CMS垃圾收集的工作过程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垃圾收集器的工作过程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初始标记(Initial Mark)

  •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标记所有的 GC Roots 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
  • 这个阶段需要停止所有的用户线程,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个阶段会很快完成。

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

  • 在这个阶段,垃圾收集器会遍历对象图,并标记所有的存活对象,从初始标记的对象开始。
  • 这个阶段是与用户线程并发执行的,不需要停止用户线程。

重新标记(Remark)

  • 因为在并发标记阶段,用户线程还在运行,可能会修改了对象图,所以需要重新标记一次,以确保标记的准确性。
  • 这个阶段需要停止所有的用户线程。

并发清除(Concurrent Sweep)

  • 在这个阶段,垃圾收集器会清除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
  • 这个阶段是与用户线程并发执行的,不需要停止用户线程。

如何防止内存泄漏?

防止内存泄漏主要需要对代码进行精细的管理和控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及时释放对象:

  • 当对象不再使用时,及时将其引用设置为null,以便让垃圾回收器能够回收。

使用弱引用(WeakReference):

  • 在Java中,使用WeakReference可以在不影响垃圾回收器回收对象的同时,还能使用到这个对象。
  • 当该对象只剩下弱引用时,垃圾回收器会回收它。

避免使用静态变量:

  • 静态变量会在类加载时初始化,并在整个程序运行期间都存在,容易造成内存泄漏。
  • 如果非要使用,应确保在不需要时将其设置为null

及时关闭流、数据库连接等资源:

  • 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使用完后必须及时关闭,否则会造成资源泄漏。

使用finally块:

  • 在Java中,finally块始终会被执行,无论是否有异常发生。
  • 因此,可以在finally块中释放资源。

避免在对象中保存过多的数据:

  • 如果一个对象保存了大量的数据,那么当这个对象被其他对象引用时,会消耗大量的内存。

使用内存分析工具:

  • 内存分析工具(如MAT,VisualVM等)可以帮助你找出内存泄漏的来源,从而更好地修复问题。

对集合类进行适当的管理:

  • 对于集合类,如List,Map等,应该避免让它们过大,并且在不再使用它们时,应该清空或者设置为null

注意线程的使用:

  • 如果线程对象得不到及时的销毁,也会造成内存泄漏。
  • 因此,对于线程对象,我们要特别小心,确保其生命周期得到良好的管理。

简述内存屏障及其类型

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也被称为内存栅栏,是一种处理器指令

  • 用于防止特定操作的重排序。

它可以确保某些内存操作的顺序性,以及它们对其他处理器可见的顺序。

内存屏障是处理器设计和多线程编程中的重要概念

  • 它是实现诸如volatile,synchronized等高级同步构造的基础。

内存屏障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LoadLoad屏障:

  • 这种屏障确保了屏障之前的所有Load操作在屏障之后的Load操作之前完成。
    • 即不允许Load操作的重排序。

StoreStore屏障:

  • 这种屏障确保了屏障之前的所有Store操作在屏障之后的Store操作之前完成。
    • 即不允许Store操作的重排序。

LoadStore屏障:

  • 这种屏障确保了屏障之前的所有Load操作在屏障之后的Store操作之前完成。

StoreLoad屏障:

  • 这种屏障确保了屏障之前的所有Store操作在屏障之后的Load操作之前完成。
  • 这是最强的一种内存屏障,也是开销最大的一种。

在Java中,volatile关键字和synchronized关键字的实现就使用了内存屏障。

例如,对volatile变量的写操作会插入StoreStore和StoreLoad屏障

  • 读操作会插入LoadLoad和LoadStore屏障。

而synchronized关键字在锁定和解锁时也会插入相应的内存屏障,以确保操作的顺序性和可见性。

哪些情况会导致栈内存溢出?

栈内存溢出一般发生在递归调用且递归深度过深的场景。

  • 当一个线程请求的栈深度大于JVM所允许的深度,将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异常。

栈内存主要用于存储局部变量和执行动态链接,还用于方法调用和返回。

  • 每次方法调用都会创建一个新的栈帧,这个栈帧会被添加到线程的栈顶。
  • 如果这个方法调用其他方法,那么新的栈帧会继续被添加到栈顶。
    • 当方法调用完成,相应的栈帧会被弹出栈。

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私有的JVM栈,其大小可以固定也可以动态扩展。

  • 如果固定大小的栈满了,或者动态扩展的栈无法继续扩展,那么JVM就会抛出StackOverflowError

例如,如果你写了一个递归函数,没有提供适当的递归出口,那么这个函数就会无限递归下去

  • 每次递归都会向栈添加一个新的栈帧,最终导致栈内存溢出。
public void recursive() {
    recursive();
}

以上面的代码为例,这个方法会不断地调用自己,每次调用都会创建一个新的栈帧并压入栈中

  • 但是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弹出栈帧,因此最终会导致栈内存溢出。

是否所有对象都分配在堆内存上?

在Java中,对象主要是在堆上分配的。

堆是JVM中专门用于动态分配内存的区域,所有的对象实例以及数组都需要在堆上分配。

  • 当我们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实例时,JVM会在堆上为这个新的对象分配内存。

然而,要注意的是,虽然对象实例本身是在堆上分配的,但是对这些对象的引用通常是在栈上分配的。

  • 比如,当我们在一个方法中创建一个新的对象时,这个对象的引用通常会被存储在当前线程的栈帧中。

除此之外,也要注意到Java 8引入的元空间(Metaspace)来替代永久代(PermGen)。

  • 类的元数据(如类的名字,字段,方法等)存储在元空间,而不是堆内存中。

另外,Java HotSpot虚拟机还引入了一种叫做逃逸分析的优化技术。

通过这种技术,JVM可以判断出一个新创建的对象的引用是否会逃逸出当前方法或者当前线程。

如果JVM通过逃逸分析判断出一个对象的引用不会逃逸出当前方法,那么这个对象可能会被优化为在栈上分配

  • 而不是在堆上分配,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垃圾收集的压力。

但这是一种优化技术,并不是通常情况下的行为。

什么是直接内存?

直接内存并不是Java虚拟机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也不是Java虚拟机规范中定义的内存区域。

  • 它是在Java堆外分配的内存,直接受操作系统管理。

Java中的ByteBuffer类可以用来创建直接内存。

当我们调用ByteBufferallocateDirect方法时,Java虚拟机会调用本地方法,在堆外分配一块内存。

  • 这块内存不受Java垃圾收集器管理,所以在使用完后需要手动释放。

使用直接内存的主要好处是可以减少在Java堆和原生堆之间复制数据的次数。

  • 特别是在进行网络通信或者文件操作时,数据通常需要从Java堆复制到原生堆
    • 然后再从原生堆复制到操作系统的内核缓冲区。
    • 如果使用直接内存,数据就可以直接在原生堆中操作,无需在Java堆和原生堆之间进行复制。

但是,直接内存的分配和回收都比较昂贵

  • 所以只有在确实需要通过减少内存复制来提高性能的地方,才使用直接内存。

  • 另外,由于直接内存不受Java垃圾收集器管理,如果不正确地使用它,可能会造成内存泄漏。

详细描述JVM加载字节码文件的过程

JVM加载字节码文件的过程通常被称为类加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加载(Loading):

这是类加载过程的第一步,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件事情:

  • 通过全类名获取定义该类的二进制字节流。
  • 将字节流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
  • 在Java堆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java.lang.Class对象,作为方法区这个类的各种数据的访问入口。

链接(Linking):

链接阶段主要将原始的类文件字节码转化为可以被JVM直接使用的形式。

  • 验证(Verification):
    • 确保被加载的类的信息符合JVM规范,没有安全方面的问题。
  • 准备(Preparation):
    • 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将其初始化为默认值。
  • 解析(Resolution):
    • 将类的二进制数据中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

初始化(Initialization):

这个阶段主要执行类中定义的Java程序代码。

JVM将会根据类的字节码中的指令,对类进行初始化。

使用(Using):

程序使用该类进行各种操作。

卸载(Unloading):

当该类不再需要,类加载器将其卸载,回收内存。

这个过程是由类加载器(ClassLoader)执行的。

Java中有三种内置的类加载器:

  • 引导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
    •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和应用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
  • 我们也可以自定义类加载器,通过继承java.lang.ClassLoader类并覆盖它的方法来实现。

类加载器的类型有哪些?

Java的类加载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引导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

  • 这是最顶层的类加载器,主要负责加载Java的核心类库,这些类库是Java运行时最基础的类库
    • rt.jar、resources.jar、charsets.jar等。
    • 引导类加载器是C++实现的,它并不继承自java.lang.ClassLoader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

  • 这是引导类加载器的子类,负责加载Java的扩展类库,如jce.jar、jsse.jar、jfr.jar
    • 以及java.ext.dirs路径下的jar包。
    • 扩展类加载器是Java实现的。

应用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

  • 也被称为系统类加载器,是扩展类加载器的子类,负责加载用户类路径(ClassPath)上的类库。
    • 这个是程序默认的类加载器,也是ClassLoader.getSystemClassLoader()方法的返回值。

自定义类加载器(User ClassLoader):

  • Java也允许我们自定义类加载器
    • 我们可以继承java.lang.ClassLoader类,并覆盖其findClass()方法来自定义类加载器。
    • 自定义类加载器可以用于一些特殊的场景
    • 比如需要从网络、数据库加载类,或者需要对类进行加密和解密等。

类加载器的主要作用是加载Java类到JVM中。

当程序需要使用某个类时,如果这个类还没有被加载到内存中,那么系统就会通过类加载器来加载这个类。

一旦类被加载到内存中,就可以创建这个类的对象,或者调用这个类的静态方法和静态字段。

解释双亲委派模型及其优势

双亲委派模型是Java类加载器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可以确保Java核心库的类型安全。

在双亲委派模型中,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请求

  • 它首先不会自己去尝试加载这个类,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每一个层次的类加载器都是如此
    • 因此所有的加载请求最终都应该传送到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中。
    • 只有当父类加载器反馈自己无法完成这个加载请求(它的搜索范围中没有找到所需的类)时
      • 子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

这种模型的好处是,由于启动类加载器是最顶部的加载器,因此它加载的都是最可信任的类库(Java的核心类库)

  • 这样可以确保Java应用最核心的类库不会被恶意的代码所替代。
  • 同时,这种机制也使得我们的Java类库可以直接被其他的类库复用。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编写自己的String类时,虽然我们可以在代码中创建自己的String类

但是在运行时,JVM会优先使用由启动类加载器加载的Java核心类库中的String类

  • 而不是我们自己编写的。这就是双亲委派模型的一个应用场景。

列举并解释一些常用的JVM参数

JVM参数主要分为两类:

  • 标准参数(-开头)和非标准参数(-X开头)。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JVM参数:

  • -Xms< size>:设置JVM初始堆内存大小。

    • 例如:-Xms256m,表示初始堆内存大小为256MB。
  • -Xmx< size>:设置JVM最大堆内存大小。

    • 例如:-Xmx1024m,表示最大堆内存大小为1024MB。
  • -Xss< size>:设置每个线程的栈大小。

    • 例如:-Xss1m,表示每个线程的栈大小为1MB。
  • -XX:MetaspaceSize=< size>:设置元空间的初始大小(Java 8中替代了永久代的概念)。

    • 例如:-XX:MetaspaceSize=128m,表示元空间初始大小为128MB。
  • -XX:MaxMetaspaceSize=< size>:设置元空间的最大大小。

    • 例如:-XX:MaxMetaspaceSize=256m,表示元空间最大大小为256MB。
  • -XX:NewSize=< size>:设置新生代的初始大小。

    • 例如:-XX:NewSize=128m,表示新生代初始大小为128MB。
  • -XX:MaxNewSize=< size>:设置新生代的最大大小。

    • 例如:-XX:MaxNewSize=256m,表示新生代最大大小为256MB。
  • -XX:SurvivorRatio=< ratio>:设置新生代中Eden区与Survivor区的比例。

    • 例如:-XX:SurvivorRatio=8,表示Eden区与Survivor区的比例为8:1。
  • -XX:PermSize=< size>:设置永久代的初始大小(仅在Java 7及更早版本中使用)。

    • 例如:-XX:PermSize=64m,表示永久代初始大小为64MB。
  • -XX:MaxPermSize=< size>:设置永久代的最大大小(仅在Java 7及更早版本中使用)。

    • 例如:-XX:MaxPermSize=128m,表示永久代最大大小为128MB。

描述JVM的内存区域划分

JVM的内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区域: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 这是线程私有的内存区域。
    • 它的作用是记录当前线程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用于指示当前线程的执行位置。

Java虚拟机栈(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s):

  • 这也是线程私有的内存区域。
    • 每个方法执行的时候都会创建一个栈帧,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s):

  • 这个区域与虚拟机栈类似,只不过虚拟机栈为虚拟机执行Java方法(字节码)服务
    • 而本地方法栈则为虚拟机使用到的Native方法服务。

Java堆(Java Heap):

  • 这是所有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主要用于存放对象实例。
    • 这个区域的内存管理(包括内存分配和垃圾回收)是JVM管理的重点。

方法区(Method Area):

  • 这也是所有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等数据。

解释Java内存模型(JMM)及其重要性

Java内存模型(Java Memory Model,简称JMM)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 它定义了Java程序中各种共享变量(主要是实例域、静态域和数组元素)的访问规则
    • 以及在并发环境中如何进行线程同步的规定。

Java内存模型的主要目标是定义程序中各个变量的访问方式,以及在单线程内和多线程之间如何交互

  • 如何保证数据的可视性和有序性,从而在并发环境中提供一种更安全、更高效的编程模型。

在Java内存模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原子性:

  • 指一个操作是不可中断的,即不会被线程调度机制打断。

可见性:

  • 指当一个线程修改了共享变量的值,其他线程能够立即得知这个修改。

有序性:

  • 即程序执行的顺序按照代码的先后顺序执行。

重排序:

  • 为了提高程序运行效率,编译器和处理器可能会对指令进行重新排序
    • 但是重新排序过程不会影响到单线程程序的执行,却会影响到多线程并发执行的正确性。

volatile、synchronized、final、lock等关键字在内存模型中的具体语义和作用。

happens-before原则:

  • 这是Java内存模型中最核心的概念,它定义了内存操作之间的偏序关系,可以解决可见性和有序性问题。

总的来说,Java内存模型主要解决了多线程环境下共享数据的一致性、可见性等问题,是Java并发编程的基础。

对比Java内存模型与JVM内存模型的不同点

Java内存模型(Java Memory Model,简称JMM)和JVM内存模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它们关注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

Java内存模型:

  • Java内存模型主要关注的是多线程环境下,如何以线程安全的方式对共享变量进行操作。
  • 它定义了变量的读取、写入等操作的规则,并规定了在并发环境下
    • 如何通过volatile、synchronized等关键字来保证共享变量的可见性和有序性。
  • Java内存模型解决的是在多线程编程中,如何保证内存的可见性、原子性和有序性,以防止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JVM内存模型:

  • JVM内存模型主要关注的是JVM的内存区域划分和内存管理。
    • 它将JVM内存划分为堆内存、栈内存、方法区、程序计数器等区域,并定义了每个区域的使用方式和作用。
    • 比如,堆内存主要用于存储对象实例,栈内存用于存储局部变量,方法区用于存储已被加载的类信息等。
      • JVM内存模型主要解决的是内存的分配和回收问题。

总的来说,Java内存模型主要是为了解决多线程编程中的内存可见性和有序性问题

  • 而JVM内存模型则是关注JVM如何管理和分配内存。

Java 8的内存结构有哪些显著变化?

在Java 8中,内存结构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有一些变化。

主要的变化在于永久代(PermGen)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元空间(Metaspace)。

以下是关于这两者的详细解释:

永久代(PermGen):

  • 在Java 7及其之前的版本中,永久代主要用于存储类的元数据、静态变量以及方法区等。
  • 永久代的内存大小是有限的,当加载的类过多时
    • 可能会导致永久代内存溢出(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ermGen space
      • 这在实际应用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元空间(Metaspace):

  • 在Java 8中,永久代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元空间。
  • 元空间与永久代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内存分配。
    • 元空间并不位于Java堆内存中,而是使用本地内存(Native Memory)。
    • 这意味着元空间的大小不再受到Java堆内存的限制,而是受到本地内存的限制,这有助于减少永久代内存溢出的问题。
    • 当然,元空间也并非无限大,当元空间的内存分配超出限制时
      • 仍然会抛出内存溢出异常(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Metaspace)。

除了上述变化外,Java 8中的内存结构大致保持不变,包括Java堆、栈、程序计数器、本地方法栈等。

Java堆主要用于存储对象实例,栈用于存储局部变量、方法调用等,程序计数器用于存储当前线程的执行位置

  • 本地方法栈用于支持本地方法的调用。

总结一下,Java 8中的内存结构变化主要是将永久代替换为元空间

  • 这有助于解决永久代内存溢出的问题,同时使得内存分配更加灵活。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关注元空间的内存使用情况,以便在需要时进行调整。

为什么Java 8要移除永久代(PermGen)?

永久代(PermGen)在Java 8中被移除,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简化垃圾收集:

  • 在Java 7及其之前的版本中,永久代存储了大量的类的元数据
    • 这使得垃圾收集器需要处理这部分内存,增加了垃圾收集的复杂性。
  • 移除永久代后,垃圾收集器只需要关注Java堆内存,从而简化了垃圾收集的过程。

避免内存溢出:

  • 永久代的内存大小是有限的,当加载的类过多时,可能会导致永久代内存溢出。
    • 而元空间使用的是本地内存,其大小只受限于本地内存的大小,因此更不容易出现内存溢出。

提高性能:

  • 永久代的内存管理需要消耗一定的性能。
    • 移除永久代后,可以减少内存管理的开销,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更好的内存控制和监控:

  • 永久代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与Java堆不同,这使得对其进行控制和监控比较困难。
    • 而元空间使用的是本地内存,可以借助于本地内存管理工具进行更好的控制和监控。

总的来说,永久代被移除是为了简化垃圾收集,避免内存溢出,提高性能,以及实现更好的内存控制和监控。

对比堆内存和栈内存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堆和栈是Java内存中的两个重要区域,它们在内存分配、数据存储和生命周期等方面有以下主要区别:

内存分配:

  • 堆(Heap)是Java内存中用于存储对象实例的区域,它是一个运行时数据区,大小可动态扩展。
    • 堆内存由所有线程共享,因此在堆中分配的内存可以被所有线程访问。
  • 栈(Stack)是Java内存中用于存储局部变量、方法调用等的区域。
    • 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独立的栈,栈内存由线程私有。
    • 栈的大小是固定的,当栈内存不足时,会导致栈溢出错误(java.lang.StackOverflowError)。

数据存储:

  • 堆中主要存储对象实例及其相关数据。
    • 当我们使用new关键字创建对象时,对象实例被分配到堆内存中。
  • 栈中主要存储基本数据类型(如int、float、boolean等)
    • 对象引用变量以及方法调用相关信息(如方法调用的顺序、局部变量等)。

生命周期:

  • 堆内存中的对象实例的生命周期较长。
    • 它们会在垃圾收集器运行时被回收,具体回收时机取决于垃圾收集器的策略。
  • 栈内存中的数据随着方法的调用和返回而创建和销毁。
    • 当一个方法执行结束后,该方法在栈中的局部变量和相关信息会被自动销毁。

访问速度:

  • 访问堆内存中的对象实例相对较慢,因为它涉及到查找对象引用以及处理垃圾收集等过程。
  • 访问栈内存中的数据相对较快,因为栈内存由线程私有,且其数据结构简单,方便存取。

总之,堆和栈的主要区别在于内存分配、数据存储和生命周期。

堆用于存储对象实例,大小可扩展,生命周期较长,访问相对较慢

而栈用于存储基本数据类型、对象引用变量和方法调用相关信息,大小固定,生命周期较短,访问相对较快。

JVM的堆内存如何分区?

从垃圾收集(Garbage Collection,GC)的角度看

Java堆(Heap)主要被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

  • 新生代是存放新创建的对象的地方。
  • 新生代又被分为三个部分:
    • 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Survivor 0Survivor 1)。
    • 大部分情况下,新创建的对象首先被分配到Eden区。

老年代(Old Generation):

  • 当对象在新生代中存活时间较长,或者Survivor区无法容纳的时候,就会被移动到老年代。
    • 老年代的空间一般比新生代大,用于存放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

持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或元空间(Metaspace):

  • 这部分内存主要用于存放JVM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等数据。
  • 在Java 8中,持久代被废弃,改为使用元空间,元空间使用的是本地内存。

JVM的垃圾收集器主要根据对象所在的区域进行垃圾回收。

新生代中的垃圾收集称为Minor GC,这种垃圾收集的频率较高,但每次收集的时间较短。

老年代中的垃圾收集称为Major GCFull GC,这种垃圾收集的频率较低

  • 但每次收集的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应用的暂停。

总的来说,从GC的角度看,Java堆主要被划分为新生代、老年代和持久代(或元空间)

  • 不同的区域对应不同的垃圾收集策略。

新生代为什么要进一步分为Eden和Survivor区?

新生代将内存分为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S0和S1,也称为From和To区)的目的:

  • 是为了实现一种称为分代复制算法Generational Copying Algorithm)的垃圾收集策略
    • 从而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

分代复制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新创建的对象分配到Eden区,当Eden区满时,触发一次Minor GC。

  • 在这次垃圾回收过程中,JVM会检查Eden区的对象
    • 将仍然存活的对象复制到一个Survivor区(例如:S0区),同时清空Eden区。
    • 之后,新创建的对象仍然分配到Eden区。

当下一次Minor GC发生时,JVM会再次检查Eden区和已经存有对象的Survivor区(例如:S0区)

  • 将仍然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个Survivor区(例如:S1区)
    • 同时清空Eden区和之前的Survivor区(例如:S0区)。
  • 这个过程会反复进行,直到某个对象在Survivor区中经历了一定次数的复制
    • 由JVM参数-XX:MaxTenuringThreshold设置
    • 这个对象就会被认为是长寿对象,会被移动到老年代。

采用这种分代复制算法的好处在于:

减少内存碎片:

  • 每次GC时,存活对象都被复制到另一个Survivor区,保持内存的连续性,减少内存碎片。

提高GC效率:

  • 由于大部分新创建的对象都会很快变得不可达
    • 所以很少有对象需要从Eden区复制到Survivor区,这使得Minor GC的效率很高。

延长老年代GC间隔:

  • 分代复制算法可以有效地过滤掉生命周期短的对象
    • 只有经过多次复制仍然存活的对象才会被移动到老年代,这有助于减少老年代的垃圾回收频率。

总之,将新生代分为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是为了实现分代复制算法

  • 从而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减少内存碎片,以及延长老年代的垃圾回收间隔。

新生代各个分区的默认空间比例是怎样的?

在HotSpot虚拟机中,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的默认内存划分比例是:

  • Eden区:
    • 占新生代总空间的8/10,也就是80%。
  • Survivor区:
    • 两个Survivor区(Survivor 0Survivor 1)各占新生代总空间的1/10,也就是10%。

也就是说,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的默认比例大约是8:1:1

这个比例可以通过JVM的参数-XX:SurvivorRatio来调整。

  • 例如,如果你希望Eden区和Survivor区的比例是6:1:1,可以设置-XX:SurvivorRatio=6

这个默认比例是基于经验得出的,大多数情况下,新创建的对象会很快变得不可达并被回收

  • 所以Eden区被分配了更多的空间。

  • 而Survivor区的空间较小,主要用于存放从Eden区复制过来仍然存活的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两个Survivor区的总空间占新生代的2/10

  • 但在任何时候,两个Survivor区只有一个被使用,另一个是空闲的。

这是因为在进行Minor GC时,存活的对象会在两个Survivor区之间来回复制。

例如,一次GC后,存活对象被复制到Survivor 0,下一次GC时

  • 存活对象会被复制到Survivor 1,Survivor 0则被清空。

描述对象何时会从新生代晋升到老年代

存活对象会在以下情况下进入老年代:

年龄达到阈值:

  • 在新生代中,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年龄计数器。
    • 当对象在Survivor区中经历一次Minor GC后,其年龄就会增加1。
    • 当对象的年龄达到一定的阈值:
      • 默认值是15,可通过-XX:MaxTenuringThreshold参数设置,就会被晋升到老年代。
    • 这个阈值可以通过虚拟机参数-XX:MaxTenuringThreshold来设定。

Survivor空间不足:

  • 在进行Minor GC时,如果Survivor空间不足以容纳Eden区和Survivor区中所有存活的对象
    • 那么大于等于某个年龄的对象会直接被移动到老年代,这个年龄阈值会动态调整
    • 以使得Survivor区能够容纳下其他存活对象。

动态对象年龄判定:

  • 如果Survivor区中相同年龄所有对象大小的总和大于Survivor空间的一半,
    • 年龄大于等于该年龄的对象就可以直接进入老年代,无须等到-XX:MaxTenuringThreshold设定的年龄。

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

  • 大对象是指需要大量连续内存空间的Java对象,如很长的字符串或者数组。
  • 大对象会直接被分配到老年代,这是因为对大对象进行复制回收,存活率高的情况下
    • 会产生大量的内存复制操作,效率相对较低。

这些策略的目的是尽可能将生命周期长的对象提前移入老年代,减少新生代的GC次数,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击上方按钮打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