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

月伴飞鱼 2024-09-01 16:04:36
学习书籍 > 心理书籍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击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书籍: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93035/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的时候认知都是混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从零开始的。

许多人天生追求一种简单、舒适、轻松的生活方式,被这样的天性支配着,身陷其中而不自知。

我们很多人都活在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这样的状态里。

许多人都沿着求学—工作—婚恋这样的既定路线前进,不断适应社会的规则,应对生活的烦恼,随波逐流。

  • 不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和万事万物之间的规律,不断做着短视的选择,沉溺于安逸之中
    •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一小部分的人意识到了这样的困局,跳出了成长的陷阱,刻意逼迫提升自己。

然而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瓶颈——想努力,却被惰性所困

  • 想改变,却被惯性所束缚,想成长,却被舒适区所困扰。

那么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努力成长、高效提升的人呢?

  • 我们需要做的,总结为四个字,就是认知觉醒

什么是觉醒呢?

每天忙忙碌碌有事情做,这不是觉醒

每天都努力地把手头的事情做完,这也不是觉醒。

真正的觉醒,就是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长欲望,给自己制定明确的人生目标,并通过学习和实践

  • 以更完善的思维框架去认知世界、认知自己,不断迭代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
    • 最终逐渐接近并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与人的差距本质上是认知能力的差距

认知影响选择,选择改变命运。成长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大脑变得清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 找到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并为之不懈努力。

image-20240901161127162

摆脱焦虑

三重大脑

人的大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
  •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
  • 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
image-20240901161431752

理智脑是人类独有的。它让我们产生了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的能力

  • 使得人类在地球上占据了独特的生存优势。

然而,我们的理智脑相比本能脑、情绪脑实在是太弱小了,主要是由四个原因造成的:

  • 从发展历史看:

    • 本能脑发展历史最早,情绪脑次之,而理智脑的发展历史远远晚于前两者
  • 从发育阶段看:

    • 一个人的本能脑在婴儿时期就基本发育完成了,情绪脑则是在青春期发育完成,而理智脑要到成年早期才能发育成熟
  • 从大脑组成看:

    • 本能脑和情绪脑在大脑中占据的神经元细胞达到近八成,远远多于理智脑的占比
  • 从运行速度看:

    • 四是本能脑和情绪脑掌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运行速度极快
    • 而理智脑运行速度慢,并且非常耗能。
image-20240901161431752

由于本能脑和情绪脑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因此养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

  • 又因为它们对人的大脑决策强大的支配地位

  • 所以人们大部分的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 大脑的这种构造,也是人类形成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的根源

    • 使得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那只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的解释

    • 这就是人类被称为自我解释动物的原因。

成长,就是要克服我们这种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让自己的理智脑变得更加强大

  • 让自己的大脑变得更加清晰,让自己的思考更加理性,让自己的行动更加高效。
  • 因此,我们需要养成经常思考、时常反思的习惯
    • 让自己的理性思维占据思维的主导,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靠自制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依靠知识

  • 让知识帮助我们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抹杀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事实上也抹杀不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理智脑成为大脑的主导,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成为理智脑的助手

  • 让它们为我们服务,而不是让它们主宰我们。

焦虑

由于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我们经常会陷入焦虑之中。

焦虑的根源主要有两个:

  •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

  • 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常见的焦虑形式有:

  • 完成焦虑

  • 定位焦虑

  • 选择焦虑

  • 环境焦虑

  • 难度焦虑

耐心

由于本能脑和情绪脑强大的支配地位,使人们形成了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

  • 这种天性使得我们缺乏耐心,缺乏长远的目光,缺乏坚持的毅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一些认知规律,来增强我们的耐心:

复利效应

  • 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 所以我们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冷静面对眼前缓慢的增长,并刻意练习,直到有所成就。

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

  •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 在舒适区的边缘,进入拉伸区,成长最快。

成长权重

  • 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
  • 从权重来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平台期

  • 学习进展和时间的投入并不是线性关系。
  • 我们刚开始学习时,进展很快
    • 但到达一个拐点后,进展会变得非常缓慢,进入平台期。
    • 在平台期,不要选择放弃,要懂得继续坚持。
      •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那么怎样拥有耐心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 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 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 最高级的办法——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

image-20240901162107336

潜意识

模糊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的运行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意识潜意识

这是进化带来的结果,通过意识分层的方式,让两者分工协作,提高大脑的运行效率。

然而,进化是一把双刃剑,意识分层也给大脑带来了副作用——模糊

由于意识和潜意识处理信息的速度不对等,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

  • 这也是人们经常做出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做出不理性的决策的原因。

模糊是人生的困扰之源,谁的模糊越多,谁就越混沌,谁的模糊越少,谁就越清醒。

所以我们就需要通过认知提升来消除模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学习知识,消除情绪模糊

  • 通过学习知识、提升思考能力,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消除思维模糊。

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 真正的困难总是比人们内心想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原因正是内心想法模糊
    • 所以我们需要正视困难、看清困难、拆解困难、消除困难,不给困难和痛苦进入潜意识的机会
      • 把它们从潜意识里面挖出来,把它们看得清清楚楚,从而消除情绪模糊。

里清外明,消除行动模糊

  • 行动力不足的原因是选择模糊,因此我们需要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目标引导自己行动
    • 耗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自己的目标,把目标过程细化、具体化,从而消除行动模糊。

感性

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这是属于天性的部分

同时,它处理信息的速度又极快,能敏锐地捕捉到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

  • 而我们的理性思考,处理信息能力就相形见绌了。
  • 所以很多人在做选择和决策的时候,经常会捕捉到潜意识发出的微弱信号
    • 也就是凭感觉——察觉潜意识发出的信息。

我们利用潜意识的一些方式:

凭感觉学习

  •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这样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 目标是我们存放热情和精力的地方,用感知力代替思考力,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
    • 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大选择时。
image-20240901161431752

那么我们如何捕捉感性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最字法

  • 关注最触动自己的点,捕捉它们。

总字法

  • 关注脑海中总是不自觉冒出来的某些念头,或是心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事,审视并消除它们。

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 关注自己第一次见某个人或者做某件事的反应,第一个年头往往是潜意识发出的真实信息。

梦境

  • 梦境可能是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

身体

  • 身体不会说话,却是最诚实的,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生理或者心理上的不适反应。

直觉

  • 给一些来路不明、无法解释的信息开绿灯。

image-20240901162656388

元认知

元认知是人类的终极能力,它能让人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理解和反思。

这是我们人类独有的能力,也是我们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源。

这使得人类可以依靠理性与智慧生活,而其他动物只能依靠本能与情绪来生存。

  • 不仅如此,人类还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思维活动,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不断改进优化,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虽然人人都有反思能力,但是人与人差异如此之大

  • 核心原因就是元认知能力的差异
  • 拥有更高级的元认知能力,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从而获得更好的结果。

元认知可以分为两类:被动元认知主动元认知

  • 普通人只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被迫启用这个能力,处于顺境时则依旧按照本能生活

  • 而拥有更高级的元认知能力的人,会主动地运用这个能力,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

  • 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进而去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 当一个人能开始主动运用第三视角来观察自己、持续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image-20240901161431752

元认知的维度可分为:

  • 高度(全局视角)
  • 深度(底层规律)
  • 过去(认知规律)
  • 未来(未来视角)

获取元认知的能力,有一些系统的方法:

  • 从过去端获取,学习前人的智慧、反思自身的经历。
  • 反思复盘自身的经历,总结经验教训,汲取生活中的智慧。
  • 动态监控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一旦有不合理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 冥想,静下心来,放松身体,监控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想掌握元认知的能力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不断练习、练习、再练习。

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逐渐掌握这个能力,自我迭代改进思维和行动方式,从而成为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自己。

自控力

元认知能力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

从实用角度讲,它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我们天然被潜意识左右,经常因为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分心,而没有发挥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的能力。

成长就是为了主动控制,让理智脑的战斗力慢慢增强

每当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停留几秒思考一下,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思维,做出更好的选择。

  •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让它越来越强,能够被轻易激活。
image-20240901161431752

激活、强化元认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在选择的节点上多花元时间

元时间通常出现在选择的节点上,这些时间的权重远远大于其他时间

  • 倘若我们能够善用这些时间,就能提高我们利用后续时间的质量。

在元时间内,我们需要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想清楚

  • 在选择的节点,要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元认知强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当我们行动力弱的时候,对未来的具体行动肯定是模糊不清的,那么就需要把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

按重要性来排序,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让脑子清醒,消除模糊。

不仅在日常小事上我们需要消除模糊,在选择人生目标等关键大事上我们更需要消除模糊。

  • 我们要想清楚人生的意义和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元认知能力和自控力强的人,主动掌管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的思维舵手,主要有三种方法:

  •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image-20240901163514493

专注力

情绪专注

很多时候,我们一种司空见惯的情况是:身体在做着A,脑子却想着B,俗称分心、开小差。

不过很多人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甚至对自己能够一心二用沾沾自喜。

然而,这样的方式会使得我们思维更加愚钝,使得我们做事拖延和低效,使得我们生活质量降低

  • 对我们的思维和成长都有种种不利的影响。

分心走神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 一是觉得当下最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
  • 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所以追求更舒适的事情。

这和人类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是一致的。

分心的本质是逃避,在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

  • 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由于我们的潜意识总是在控制我们的感官,只要我们醒着,分心走神的现象就随时可能发生。

所以我们要动用元认知的能力,因为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 我们需要通过觉知力和自控力,约束我们的天性,避免让自己被潜意识左右而不自知。

如果一个人从小养成了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就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聪慧

  • 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久而久之就会和普通人拉开巨大差距。

如果我们更早地知道这一原理,并用其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主动运用、修正

  • 或许我们的命运轨迹和生活质量就会有所不同。

好在我们现在知道也不晚,我们通过这一招就可以养成自己的专注习惯:让感受回归行动

  • 我们需要专注于当下,享受当下,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归当下
  • 从而改变底层的行为模式,收获更高效、更平和、更从容的人生。

学习专注

学习专注主要包括主动选择信息的能力深度沉浸的能力

人类情绪和能力的优劣差异来自于对自身注意力关注方式的差异。

能力弱的人容易分心,需要在理想的环境中才能学习,容易被外界信息干扰

能力强的人能够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甚至会故意在嘈杂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 因为沉浸能力的不同,人类最终处在了不同的层次,沉浸能力强的人通常处在支配层
    • 沉浸能力弱的人通常处在被支配层。

因此我们需要养成深度沉浸的能力。

这个世界上能聚焦的人很多,但卓越的人很少,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缺乏深度沉浸的能力。

  • 深度沉浸是有一套方法论的,本质上就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正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 让目标更加精细、具体,提高注意力的感知精度,让精力更集中、技能更精进。

练习时极度专注

  •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专心想着那件事情,让潜意识被激活,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让自己变聪明。

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 想办法得到即使、有效的知道和反馈,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所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提升个人能力。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 每天都做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可以通过努力来达到的事情,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除了正确的方法之外,我们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践这些方法

  • 从而拥有深度沉浸的能力,精进自己的技能,走向某一领域的高处。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角度审视自己:

  •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通过审视自己,用心养成深度沉浸的良好习惯,我们就能在进化的大潮中成就自己,造福他人。

image-20240901163854093

学习力

匹配

为了能够让自己长期坚持下去学习,我们就需要找到一种匹配自己学习成长的学习模式。

好的成长方式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进入拉伸区,避开困难区

  • 这样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又不至于因为体验太痛苦而中途放弃。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梳理哪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

  • 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努力。

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把能力圈一点一点地扩大,使得原先处于困难区的事情逐渐进入我们的拉伸区

  • 甚至是舒适区,于是成长就是必然的。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行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一筹莫展,原因不外乎一个:

  • 这个困难太大、太模糊

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拆解目标、提炼目标的方式,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 把困难区的任务转移到拉伸区,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行动。

在拉伸区练习我们需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

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发现并收集这些关注点,从而制定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目标清晰之后,我们就能做到极度专注,然后通过自我测试、反思等方式不断优化自己的关注要点和小目标

  • 从而更好地成长。

只要始终在舒适区边缘练习,一点一点往外拓展我们的能力,我们必将迎来蜕变。

深度

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和信息丰富程度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种类大大增加了

  • 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然而我们的大脑学习机制相比几百年前没有什么变化。

更糟糕的是,丰富和多元化的信息也在消耗我们深度学习的能力,并且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

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使人们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理智脑的潜能受到了抑制

  • 而深度学习的能力几乎全部依赖高级理智脑的支撑。

大部分人始终停留在轻度学习、消费内容的层面

  • 而一小部分知识精英能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努力钻研,生产内容。

什么是深度学习呢?

要掌握深度学习的概念,我们就要先理解这一点: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 被动学习
    • 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 主动学习
    • 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现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

以阅读为例,由浅到深依次为:

  • 听书

  • 自己读书

  • 自己读书 + 摘抄金句

  • 自己读书 + 思维导图 / 读书笔记

  • 自己读书 + 践行操练

  • 自己读书 + 践行操练 + 输出教授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想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向别人清晰地陈述出来,或者写下来,并不容易

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的开始,因为你必须使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

当你能把新知识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楚时,就能够把它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 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由此创造新的知识。

由此可见,深度学习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缝接知识,缺少缝接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 而只有缝接足够深入,并且能够高质量地输出自己的所学所想,我们才真正完成了深度学习的过程。

浅度学习注重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

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同时,当我们有了自己的东西,就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是最好的学。

如果一件事你不能讲清楚,那么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 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深度学习呢?

深度学习有以下三个步骤:

  • 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 深度缝接新知识

  • 输出成果去教授

在深度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放弃多学、快学带来的安全感,耗费更多的时间,这样虽然感到痛苦,但是我们要记住:

  • 好的学习方式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一开始感到舒服和容易的事情往往不会带来好结果
  • 而那些难受和困难的事情才能让你有所收获。所以我们需要这些方法去改进自己的深度学习:
    • 尽可能获取并亲自转眼一手知识
    • 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 反思生活

深度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有:

深度学习除了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 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 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产生洞见

当然我们不应该放弃浅学习。

深度学习和浅度学习其实并不冲突,关键是要把握它们的权重关系:

  • 我们可以将浅度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将我们的成长寄托于此。
  • 正确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但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他们保持联结,他们释放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但无论如何,最终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关联

关联是一种底层能力,不仅体现在高层,也在低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前文讲深度学习的时候,提到的缝接知识这个方法,这个缝接的过程属于关联。

孤立的知识就好比一颗颗的沙子,高手们善于利用关联这种方式,将其聚沙成塔

  • 构建起稳固的知识晶体,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

  • 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当然,世界上的事物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把自己时时刻刻所见所闻的东西统统关联起来,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我们要记住: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 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去关注与自己有关的知识,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果断放弃,这样能让我们的关联效能大大提升。

获取关联能力的方式主要有这几点:

首先,手中有锤子

  • 以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投入学习的过程

其次,输入足够多

  • 知识和阅历越丰富,建立有效关联的概率就越大

再次,保持好奇心

  • 对事物保持好奇心,通过关联产生启发

最后,常说一句话

  • 比如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将其主动关联到别处,改变自己的行动。

体系

知识和认知是有区别的。

只有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它才是我们的知识。

知识可以分为两种——学术上的知识个人成长的知识

学术上的知识是书本上现成的概念、公式、原理、案例、道理等等,是有明确的体系的

  • 所以很多人形成了思维惯性,在个人成长的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也追求这种权威、确定的知识体系。

然而当我们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把知识认知混淆了。

对于个人成长来说,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知道与理解,而是判断与选择,这是学术知识体系与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区别。

  •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对于没有觉知的初学者来说,很容易把学习知识学习认知混淆,用掌握学术知识的方法来对待别人的知识体系

  • 甚至觉得如果没有掌握别人的知识体系,就会前功尽弃。

他们也往往非常在意形式上的完整,比如每读一本书都要系统地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

  • 写读书笔记,摘录精华,还要画出思维导图

  • 似乎只有这样做才意味着自己认真读完了一本书。但是这么做是有问题的

  • 过度在意形式上的完整,痴迷于全盘接受,会导致学习效果有限,还很浪费时间。

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一件事: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因为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别人的知识体系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我们需要把握那些处在我们认知区边缘、与自己有关、与自己需求最紧密的知识

  • 这些知识更容易让我们触动,并与现有的知识关联
  • 反而别人的知识体系中与我们的认知或者需求相隔太远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就很难产生关联,相当于处在学习的困难区。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这就是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

  • 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当然,仅仅有触动是不够的,要注意伪触动——触动的产生不意味着与我们的知识体系产生紧密的连接

如果我们不去抓住这些瞬间,及时强化它们,这种触动就又飞走了。

要想产生触动,使其成为我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就要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产生连接,越多越好。

  • 这就是关联的作用。

要与新知识产生连接,有效关联新知识,主要是要做到以下这三个方面:

  •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 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 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打卡

很多人喜欢用打卡这种方式督促自己每天坚持下去,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成长。

但是,很多人虽然每天都打卡了,但是却没有获得成长

  • 还有不少人,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打卡,就没有继续下去了。

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大多数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打卡任务,会不自觉降低标准

人们坚持打卡的动机,不知不觉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打卡这件外在任务上

一些人不知不觉,学习动机转移了,学习目标也转移了

认知闭合,效能降低

一件事若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而完成后,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趋近于零

打卡心态的特性就是: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在任务驱使下,人们很少有强烈的主动性,关注的是完成的情况,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大热情

认知闭合,效能降低

人们经常分散注意力,很难全身心投入自己做的事情本身,体会到要领和乐趣

要做到极度专注,全身心思考,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

通过两个策略,我们可以轻松改变:

用记录代替打卡

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

没有打卡的压力,可以更好地关注活动本身

设下限,不设上限

减少完成任务的负担,让自己能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

刻意练习,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

反馈

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虽然非常努力,用毅力激励着自己不断学习

  • 但最终收获的却是痛苦和失败,也没什么长进。

其实在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缺少有效输出和正向反馈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只有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激发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力。

因为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我们用乐趣刺激它们

  • 让它们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就能让它们展现出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学习。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使得本能脑和情绪脑被有效地驱动起来。

为了获取正向的反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放弃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方法

  • 想办法直接运用或产出作品,获取反馈。

然而,产出作品,获取反馈这种方法听起来很美好,却有一些问题在困扰着很多人:

如果反馈是批评或者嘲笑怎么办?

自己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岂不更糟?可以通过下面三点让自己迈出步子:

  •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在被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测试、错题本等方式获取反馈。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 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休息

我们经常发现,无论在学校还是职场,一些人很刻苦,很勤奋,每天都很忙碌,但就是表现平平

  • 而另一些人工作娱乐两不误,却表现优异,做任何事都游刃有余。

实际上,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在困难的事情上消耗精力,我们的精力就会慢慢下降。

那些持续刻苦、争分夺秒、舍不得休息一下的人,他们的精力总量势必呈一条持续下降的曲线

反观那些高效学习的人,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当感到精力不足时就停下来主动学习

反而让自己精力桶的水位快速回升,他们的精力曲线呈波浪状,高效学习区比刻苦者的要大得多

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于保持极度专注,而不是靠意志力苦苦支撑

谁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胜出。

所以,更科学的模式应该是:极度专注 + 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这也符合在拉伸区练习的原则,当人感到有些累时,就是处在精力舒适区边缘

  • 此时通过主动休息、及时回血,就能使精力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而那些靠意志力强撑又不够专注的人,其实已经将自己置身于精力的困难区,所以他们体验到的多是痛苦而非愉悦。

  • 在舒适区,精力充沛,保持极度专注
  • 在拉伸区(舒适区边缘),刚好有点累,及时回血,效果最佳
  • 在困难区,精力不足,靠意志力强撑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挑三拣四的机会,比如面对老师和老板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主动调整:重新设定学习的内容,调整为合适的难度

  • 把工作内容拆解成更具体的小目标,降低工作的难度。

舒适区:学习内容简单,容易因无聊而走神

拉伸区:学习进度刚好,容易进入专注状态

困难区:学习内容太难,容易因畏惧而逃避

很多人一放松意志力就会溃散,原因在于:克服困难和抵御诱惑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精力充沛时,人们面对困难无所畏惧,面对诱惑也有更强的抵抗力

  • 精力不足时,我们不仅难以面对困难,甚至对诱惑的抵抗能力也会变弱。

所以,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他们知道如何在精力的消耗与恢复、情绪的波动与还原中始终保持一个高位富足的状态,避免进入低位稀缺的境地。

一种在工作中做到主动休息的方式是番茄工作法

先极其专注地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往复。

当然,这个25分钟、5分钟只是一个参考标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种工作法有点类似于高强度间歇性训练。

  • 它的本质就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image-20240901165506153

行动力

清晰

人类的惰性非常强大,想要与这种天性对抗是几乎不可能的,自制力强不代表行动力强。

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用不同的方式重构行动力,实现自己的蜕变。

每天早上醒来我们都会收获一份礼物——纯净的注意力。

醒来之后,有的人利用好了这种注意力,去做最重要最困难的事情

  • 而有的人则沉浸在了手机或者其他有趣的事情里面。
  • 长此以往,人与人的差距就逐渐拉开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世界上有一个底层系统规律叫做增强回路

注意力的使用同样也遵循这个规律,最初的影响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比方说,如果我们早上起来看手机,就容易被手记里各种有趣的信息吸引过去,每一次点击后继续点击的欲望又会被放大

  • 回路不断增强,注意力被无限分散,情绪在一天的开始就受到了影响,面对枯燥、困难的学习和工作就不容易进入状态了。
  •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先去读书、锻炼或者做其他重要的工作,我们的精力就会自动聚合并不断增强
    • 让自己头脑清晰、精力充沛,进入高效而充实的状态。

由此可见,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因此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当我们在增强回路的起点,做出有利选择所消耗的自制力是最小的

  • 如果等负的增强回路形成,再想改变就难了。

不过,仅仅知道要事第一是不够的。行动力最怕模糊,如果我们对重要的事情只有模糊的印象

  •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

因为大脑有可能为了省点力气,而不自觉地选择那个它最熟悉、最确定的选项——做那些轻松、愉快但不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们还需要另外一种能力——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

  • 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建立清晰力只需要三个字:写下来

比如,我们可以对要做的事情做日程规划:

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写与不写,完全不同

不过人们通常还会有这样的疑问:把计划做得这么僵硬,会不会让自己变得很死板?

事实上并不会,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如果当天计划有变,在做了这份预案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让自己重回正轨。

一天24小时,在开始的时候多花点时间想清楚什么任务是最重要的,并提醒自己投身于此

  • 这样,工作效率之高会超乎想象。

另外要注意的是,行动力的提升不能单纯指望要事第一或是提高清晰力这样的单一方面

  • 因为成长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

因为一旦有了热情,你就会自带要事第一和提高清晰力等各种属性。

所以除了清晰力,我们还需要拥有寻找目标的感知力、掌控自由的匹配力、指导万物的元认知能力,等等

  • 把它们联系起来,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提升自己。

当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大脑要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 要么同时想做的事太多,无法确定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 要么知道目标,但没想好具体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实现。

所以想清楚才是一切的关键。聪明的思考者愿意在想清楚这件事情上多花时间

而普通人却不加思考一头扎进细节的洪流中随波逐流,因为这样似乎毫不费力。

所以在普通人眼里是知易行难,而在聪明人眼里是知难行易,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当我们想清楚了,然后主动实践,重构自己的行动力,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傻瓜

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 正确的做法是,只要道理正确,就别在乎那些小聪明
    • 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

在行动前后,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主动做成一件事之前,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二维的、扁平的

  • 然而主动做成一件事之后,我们就能看到三维的、立体的世界,注意到人与人在认识水平上的差别。

在立体的世界里,处于高层次的人和处于低层次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态度往往有天壤之别:

对于高层次的人来说,他因为做成了某件事情,所以才能感受到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带来的价值

而低层次的人是无法感知到这些价值的。

处在下一个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会狭隘地觉得做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用。

想清楚是很重要的,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才能想得更清楚。

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行动,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 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 只有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目标才可能慢慢浮现。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这揭示了又一个悖论:

  • 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
  • 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

只有当我们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这样就不会想要那么多了

  • 而欲望一少,焦虑消散,我们反而能更专心地做好手头的事情。

凡事看结果,当自己从现实中得到成长的真相时

  • 就会主动斩断幻想、专注一点、静心行动,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

打破悖论需要我们不计得失地先行动起来。有些人不太同意这种观点

  • 因为依然看不清结果、体验不到好处、消除不了欲望。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理解这一点:

  • 当努力还没达到阈值时,不会有效果;我们要专注、要持续行动,直到突破阈值,这样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风景。

另外,在行动的过程中,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

  • 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 同时,你自然也要保持思考,用行动反复验证他们的理论,不适则改、适则用,直到自己真正做到为止。
  • 届时你不仅能做成那件事,还能探索出自己的理论,成为别人眼中的高手。

行动

许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走出来的人看得透亮,而困在里面的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付出再多的心血也无法达成一次持续的行动?

困在里面的人认为,自己现在不做是因为没有找到最好的方法,等找到了以后,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但是其实这样的观望、等待本身就没有效率可言

  • 更何况道理知道得越多,行动力反而越弱,因为总有更好的道理等着我们去发现

其实,认知是一种技能。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

  • 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

  • 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

所有的技能学习都遵循这个规律,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直到可以利用潜意识自动执行。

但是当我们进行认知学习的时候,却有一种天然的错觉,认为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好像掌握了这项技能。

比如当我们学会一项知识、明白一个概念或者想通一个道理时

  • 只需要在大脑中推演一番,就能体验到这个认知给我们带来的正向反馈

这个正向反馈在当时是真实的,但是因为仅凭一次强烈的神经元刺激远远无法形成强关联,所以这种认知也是极不稳定的。

而此时大脑已经接收到认知带来的正向反馈,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得到了,从而忽略或轻视后续大量的练习。

因此,绝大多数人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停留在满足于拥有或知道的阶段

  • 但是却不去实践,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因此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好在我们可以觉醒。觉醒就意味着看清,意味着主动改变默认设置,并做出新的选择。

从现在开始,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

  • 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很多人不愿意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开始尝试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做不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然后就放弃了

然而,无论学习一项技能,还是养成一个习惯,背后都是相关神经元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关联过程。

那么在一开始、在神经元关联很弱的情况下,做不好是正常的。

  •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练习,强化神经元之间的关联,才能一天比一天做得好。

另外,当我们学习得越多,越会发现,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

道理不可能很快实践,也不可能轻松实践。这也引出了人们不想行动的原因:欲望太多。

  • 这样的人很少主动做成一件事,体会不到做事的不容易,以及做成的成就感。
  • 因此,我们需要着眼于眼前改变,结果就是最好的评判师。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

  • 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image-20240901170438110

情绪力

心智带宽

我们的潜意识中总会有稀缺心理的残留,这种心理一不留神就会跑出来影响我们的选择和决策。

  • 稀缺心理会使得一个人变笨。

我们需要掌握心智带宽这个概念。

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使得我们进入稀缺状态。

  • 当人的心智带宽降低时,就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 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现代社会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和选择,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节奏

  • 迫使每个人不自觉加快脚步,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很多人学习的欲望很强烈,想在短时间内同时学习很多科目的知识

也有很多人希望在假期或空闲时间提升自己,把日成安排得满满当当。

  •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许多人都达成不了目标,反而在娱乐中无法自拔。
  • 这个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 相反,有生活经验的人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尽量保持日程的闲余,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智慧的。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

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而那些有着大把时间和金钱的人士

  • 如果没有足够的心智带宽,也会让自己陷入无聊和空虚之中。

那么我们如何获得心智带宽呢?

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 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 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 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 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 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当我们的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行动力最弱的时候。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 他们总会给自己的安排留出一些闲余,让自己从容面对每一刻。

单一视角

世界是多维的,不同的人看世界的角度也不同。

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的认知,而认知又决定了我们的行动。

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考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 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取智慧、成就事业,还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拓展格局、化解烦恼。

只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习惯用原始的单一视角对待所有问题。

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多维立体的,每一次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都会得到不同的信息。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以最方便和最习惯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并以为自己看到了事物的全部

然而完完全全不是这样的,我们观察到的仅仅是无数角度中的一个。

如果不能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以偏概全地对待这个世界,然后产生各种偏误。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

我们每一次的观察、表达和行动,都只能影响这个多维世界中的一个维度。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招数能解决任何领域的任何问题

  • 我们接触到的观点、方法通常只适用于特定的角度或范围。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多维的视角呢?

我们可以借助相机的概念:

  • 不同的相机,视角不同,对同一个物体拍出来的照片不同
  • 相机本身之间也有差别,在统一角度拍摄的时候,拍出来的照片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也不尽相同。

如果我们自己的相机比别人更高级,那么就应该有向下兼容的意识,引导和帮助较低层次的人升级自己的相机

  • 而不是抱怨他们的相机太差,或者干脆不去理会他们
  • 如果自己曾经有一台落后的相机,那就更应该有向上升级的准备,体会和包容对方的立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这个世界,不同的人处世的心态也不相同,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

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 这种心态的差异,也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原则来摆脱单一视角的限制,成为生活中的摄影大师:

勤移动,尝试用不同视角看问题

善学习,借助高人视角观察世界

要开放,对事实保持客观不臆断

寻帮助,通过外部视角克服局限

多运动,通过运动走出负面情绪

常反思,复盘自己从而拨云见日

游戏心态

世界是多维的,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

而幸福的人总是以积极乐观的视角来看待事情。

人类有三种天生的内在需求:关系需求能力需求自主需求

换句话说,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具备以下因素:

  •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 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
  • 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特别是自主需求,它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关键与核心。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主动选择和掌控所做的事情,就会产生内在动力,获取幸福。

一个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日子就会变得灰暗无趣。

因为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默念一句咒语,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这个方法叫做动机转移——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

这样我们就拥有了自主选择和掌控的能力。

  • 而这种掌控的窍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为自己而做和为玩而做

为自己而做: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努力进取,而不是为了外界评价;

为玩而做:让自己做的事情变得更好玩,享受其中。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

  • 当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都自由时,就没有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前进了。

image-20240901171047552

成长之道

早起

坚持早起可以给人带来大量的可支配时间,生活状态也会发生巨大改变,而且在健康方面也有益处。

早起可以让人高效地做到这些事情:

规划:罗列全天的工作并排序,让自己头脑清晰,保持掌控感,少走弯路;

跑步:起床后先跑步,激活身体细胞,让自己精神抖擞,长期来也能改善身型和体质;

反思:每天复盘工作、梳理思绪、记录心得感受,

读书或写作:利用大块时间读书或写作,提升自己;

困难的工作:把困难的工作放在早起的时间段攻克,效率最高。

早起的一些注意事项:

初期会有一个相对痛苦的适应期

循序渐进、难度匹配

按状态起床

中午需要午休一次

不打扰他人

提前准备

明确遇到哪些情况可以不早起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个人的毅力、认知程度、体质都不一样

  • 是否适合早起,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尝试和决定。

早起是一种习惯。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 如果你真的受到了触动,就会行动。

冥想

我们的脑容量是有限的。人的大脑看起来很强大,但是能同时处理的信息不多,平均为7±2个。

  • 大脑在记忆饱和的时候,如果接到新的信息,就只能移除旧的信息,这是我们忘记事情的原因。

我们可以把大脑比作7个小球。

成绩好的人,能够集中注意力,让7个小球同时关注一件事,可能产生4+3>7的效果

而成绩不好的人,注意力比较发散,同时在思考和顾虑不同的事情

  • 不学习的小球还可能干扰或压制正在学习的小球,这就可能造成7-3<4的效果。

脑力的差距会极大拉大人与人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一种方式来刻意训练,让自己的大脑中的小球目标一致,共同协作。

  • 这种理想的训练方式就是冥想

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这种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练习,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人可以变得更聪明

  • 这说明冥想练习在物理上能让人变得更聪明,这就是冥想的神奇之处。

另外,通过冥想我们还可以让自己情绪平和,从容应对工作和生活。

有的小球很轻,反复弹跳,让人总有分心走神、幻想丛生的感觉

有的小球很重,带给人很大的压力,总是挥之不去,让人无心做是、郁郁寡欢。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让自己拎得清轻重,让过轻的小球稳定下来,让过重的小球不那么压抑

  • 克服紧张、担忧、畏惧、害怕等情绪等情绪

  • 把注意力和情绪锁定在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下,这样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都会大大改善。

阅读

人做决定时,分两个层次——情绪决定和理智决定。

  • 情绪决定通常是我们看到别人在做某些事情,于是自己也想做;
  • 理智决定则是自己明白了想要什么、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
    • 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难等问题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

习惯做情绪决定的人,凡事倾向于半途而废,而善于做理智决定的人则更容易让想法变成现实。

在读书这件事上,做情绪决定的人往往喜欢疯狂购书,然后就把知识当成自己的了

但是真正翻开书,发现书中深奥的理论、抽象的逻辑、枯燥的案例等等完全按看不懂,于是就放弃了。

  • 另外一些人稍好一些,能坚持阅读,多读、快读,但是遗憾的是读完那么多书却没有任何改变。
  • 所以我们就需要避开这些阅读误区。

想要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办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但是,多数人多数时候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 于是我们的替代方法就是阅读。
  •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

阅读的核心在于帮助我们学习高人们的智慧与经验,借助他们的视角提升自己的认知和选择能力

  • 从而在思维和行动上做出改变,收获成长。

读书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读书要先学会选书

  • 要与自己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需求相适应
  • 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
  • 要会辨别书的好坏,不去读肤浅的书或者有害的书

阅读是为了改变

  • 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
  •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比如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行动上提升自己

高阶读书法

  • 注意阅读到的内容与自己知识的关联,记录下来
  • 读写不分家,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的知识重新阐述,甚至教授给他人

写作

写作,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变成实际有意义的东西。

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 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用简单的语言就不要用复杂的。

这样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作品写得更加自然,降低受众的理解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

  • 这也会促使我们边写作边思考,受众的需求是什么,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迎合受众的需求。

另一个技巧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这样才会真正调动所学的知识

  • 将松散的信息编织成紧密的知识网络,甚至产生新的认知。

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

而如果写作时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 因此,写作是极大磨炼我们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

运动

在学习之余,我们还需要多运动。

  •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

而且不愿意运动的人更容易滋生焦虑、抑郁、消沉、低落等各种不良情绪

  • 压力产生的毒素还会破坏大脑神经细胞中的连接,让人变笨。

而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另外,在运动与学习的结合中,我们还要注意,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也很重要

运动后最适合做的是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或者是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

然而许多运动者运动之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去做一些娱乐消遣的事情,就错失了变聪明的机会。

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复杂运动促使神经细胞的连接更紧密。

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

  • 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

image-20240901171713976

通过记录自己的生活,并时常复盘与反思,可以让我们改进自己的行动方式,更好地做事,更好地成长!

从日志到反思

记录时间的利用方式,提高对时间的敏感度;对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进行感知复盘,保持对生活更深的觉知。

复盘的方式:

  • 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 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 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每日反思的底层原理:

  • 符合触动学习法

  • 运用元认知

  • 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

每日反思还有这些好处:

  • 节省我们的生命,抓住灵感

  • 提高我们感知细节的能力,更好地自我完善

  • 让我们正视痛苦,痛苦不是坏事,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

开始行动

在我们的反思复盘的指导下,开始行动。

一些注意事项:

  • 不要被形式所束缚——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

  • 尽量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提炼出具体可操作的认知和行动点,指导未来的生活

  • 列行动清单——把最重要的事情单列出来,时不时看一眼,提醒自己持续行动

  • 对自己极度坦诚——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

  • 多阅读——找不到触动点的时候,就去多阅读,与智者交流,并进行高密度思考

  • 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不推荐纸质记录,搜索不方便

    • 推荐使用电子文档

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觉知来增强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

有了觉知,我们就能慢慢过上一流的生活,即使它来得不会那么快。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击上方按钮打赏作者!